原本计划中旨在修复双边关系、扩大贸易合作的访问,突然被港口争议蒙上一层浓重阴影。
2015年,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在财政压力之下,以5.06亿澳元的价格将达尔文港99年租赁权交由中国岚桥集团。这一公开竞标过程完全符合法律与市场规则,合同条款清晰,投资计划详尽,堪称中澳经贸合作的典范之作。
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
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
岚桥集团接手后,投入接近10亿澳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,10年间,将港口吞吐量提升至3000万吨,创造近3000个就业岗位。原本萧条的北部港口,摇身一变,成为澳大利亚通往亚洲市场的重要门户。
美国的关注从未缺席这个看似“普通”的商业项目。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曾表达不满,认为中资掌控港口可能对美军基地构成“潜在安全威胁”。尽管澳国防部在2021年完成审查后认定无安全问题,但美方的担忧并未降温。
2020年,中澳关系因多重因素骤然紧张,澳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键合作项目。莫里森内阁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发起租约审查,并迅速通过《对外关系法》,为联邦政府干预州和领地对外协议提供法律依据。
阿尔巴尼斯上台后,一度表现出修复对华关系的积极态度。2022年主动暂停租约审查,2023年频繁与中方高层互动,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外交姿态。岚桥集团也始终保持克制,并未就审查提出抗议,依旧按合同履行运营义务。
但随着2025年澳大利亚大选临近,风向突然逆转。阿尔巴尼斯政府在连任前夕再次将达尔文港推向舆论风口。
在保守派舆论的持续炒作下,达尔文港被刻意包装为“战略资产”,其靠近美军基地的地理位置被渲染为“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”。
北领地政府多次公开表达不满,称相关政治炒作严重干扰正常投资环境,制造不必要的不确定性。一时间,关于是否强制收回港口经营权的讨论喧嚣尘上。
2025年4月,阿尔巴尼斯在公开场合首次明确表示,若协议谈判失败,不排除动用强制手段重新收回达尔文港。这一表态,激起中方强烈反应。
中国大使肖千随后连续三次发出外交警告,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,强调若澳方单方面毁约,将引发严重后果。其中包括高达30亿人民币的违约金索赔,更涉及中澳政治互信的崩塌与营商环境的全面破坏。
岚桥集团也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,明确表示无意出售达尔文港,至今未与澳政府就终止合同进行任何接触。中方态度坚决明确,强调租赁合法、合同有效、运营良好,任何政治化干预都是对契约精神的公然挑战。
2025年初以来,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强对关键港口资源的掌控力度。无论是对欧洲港口的审查,还是对亚洲港口的“安全评估”,都展现出一种战略上的“港口遏制”意图。达尔文港事件更像是这场全球博弈的缩影。
澳政府一边在媒体上高喊“国家安全”,一边暗中与潜在买家接触,试图绕开中资完成“软性收回”。这种做法既未展现出应有的透明度,也损害了其国际形象。
据澳媒披露,2025年3月,一名澳议员与投资者接触的行为引发巨大政治争议,被北领地政府直指“制造混乱”。
5月,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,原本应是中澳关系回暖的契机。但三道警告接连而至,标志着中国对达尔文港事件的容忍已接近极限。
中方立场始终如一,强调“港口租赁合法合规”、“运营成果显著”、“商业合同须予以尊重”。更指出,若澳方执意违约,不仅将面临高额经济赔偿,还将严重动摇国际投资者对澳的信任。
从经济、法律到外交层面,达尔文港事件已成为中澳关系的焦点坐标。它不仅关乎一个港口的命运,更关乎中澳是否能够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坚持合作共赢的底线。
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
中国一直强调对外投资应在公平、透明、可预期的环境中运作。而澳方若以政治手段破坏市场秩序,无疑是对自身“法治国家”形象的自我否定。
中资企业不惹事,但也绝不怕事。达尔文港的成功运营,恰恰说明中国企业有能力、有诚意,也有责任感。从长期亏损到扭亏为盈,从边缘港口到贸易枢纽,岚桥集团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企业的担当。
如今,这一成果却可能因政治操弄而被一笔勾销。阿尔巴尼斯政府若真走到毁约这一步,将不仅仅是“违约”,更是对中澳未来合作道路的一次严重背叛。
在全球大国博弈不断加剧的背景下,政治干预经济合作的代价将越来越高。中澳关系的未来,不能被选票主导,也不能被外部压力牵着鼻子走。
达尔文港之争,已不只是一个港口的争议,而是中澳之间一次关于信任、契约与未来方向的全面较量。
中国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,澳方接下来每一步,都将影响双方几十年的战略图景。阿尔巴尼斯还未登机,三道警告已至,事态发展,已不容乐观。
信息来源;我驻澳大使:不能港口亏损时就租出去,盈利了就要收回2025-05-25 21:31·观察者网